隋書卷五十七

■列傳第二十二

■■盧思道

從父兄昌衡

  盧思道、字子行范陽人也。
祖、陽烏、魏祕書監。父、道亮、隱居不仕。
思道、聰爽俊辯、通不羈。
年十六、遇中山劉松爲人作碑銘、以示思道。
思道讀之、多所不解、於是感激、閉戸讀書、師事河間子才
後、思道復爲文、以示劉松又不能甚解。
思道乃喟然嘆曰、
學之有益、豈徒然哉」。
因就魏收借異書、數年之間、才學兼著。
然、不持操行、好輕侮人。
齊天保中、魏史未出、思道先已誦之、由是大被笞辱。
前後屡犯、因而不調。
其後、左僕射楊遵彦薦之於朝、解褐司空行參軍、長兼員外散騎侍、直中書省。
文宣帝崩、當朝文士、各作挽歌十首、擇其善者而用之。
魏收陽休之祖孝徴等不過得一二首、思道獨得八首。
故時人稱爲「八米盧」。
後漏洩省中語、出爲丞相、西閤祭酒、歴太子舍人、司徒録事參軍。
居官、多被譴辱。
後以擅用庫錢、免歸于家。
嘗於薊北、悵然感慨、爲五言詩以見意、人以爲工。
數年、復爲京畿主簿、歴主客、給事黄門侍、待詔文林
武帝、授儀同三司、追赴長安、與同輩陽休之等、數人作聽蝉鳴篇
思道所爲、詞意切、爲時人所重。
新野覽諸同作者、而深歎美之。
未幾、以母疾還遇同郡祖英伯及從兄昌期宋護舉令作露布。
思道援筆立成、文無加點、舉嘉而宥之。
後除上士。
高祖爲丞相、遷武陽太守、非其好也。
孤鴻賦、以寄其情曰、
余志學之歳、自里遊京師、
便見識知音、歴受羣公之眷。
年登、甫就
談者過誤、遂竊虚名。
通人楊令君特進已下、皆分庭致禮、
相接、 翦拂吹長其光
而才本駑拙、性實疎懶、勢利貨殖、淡然不營。
雖籠絆朝、且三十 而獨往之、未始去懷也。
攝生舛、有少氣 分符坐嘯、作守東
洪河之、沃野彌望、 囂務既屏、魚鳥爲
有離羣之鴻、爲羅者所 野人馴、貢之於
置諸池庭、朝夕賞 既用銷憂、兼以輕
《大易》稱「鴻漸於陸」、羽儀也。 楊子曰「鴻飛冥」、騫高也。
《淮南》云「東歸」、違溽暑也。 平氏賦曰「南寓」、避祁寒也。
若其 雅歩清音、遠心高韻、 鸞以、罕見其
、偶影獨 喋粃鶩爲伍、
不亦傷乎!余五十之年、已至、
永言身事、多緒、 乃爲之賦、聊以自慰云。
其詞曰
  惟此孤鴻、擅奇羽 實禀“精高之氣”、 遠生“遼碣之”。
毛將落、和鳴順 壯冰云、 矯翅排
出“島之緜”、 犯“霜之溟”、
驚“魚之密網”、 畏“落雁之虚”。
若其 斗柄東指、 女夷司
遙集於寒門、 遂輕舉於玄
至如 天高氣肅、 搖落在
既嘯儔於淮浦、 亦弄吭於江
摩赤以凌 乘“丹氣之威”、
溯商之嫋嫋、 玩“陽景之遲”。
彭蠡方春、 洞庭整翰、 羣浮侶
振“雪羽”而臨 掩“霜毛”而候
“江湖之菁藻”、 飫“原野之菽”。
“行”離離而高 “響”而相
潔“齊國之氷”、 皓“密山之華”。
若乃 晨沐精、 安趾徐 夕息芳、 延頸乘
違寒競、 浮宿、 絶
望“玄鵠”而爲 比“朱”而相
倦天衢之冥 降河之芳
  忽値 羅人設、 虞者懸 永辭寥、 蹈迹重
始則 窘束籠樊、 憂憚刀
靡躯絶命、 恨失其
終乃 馴狎園、 栖託池
稻粱爲惠、 恣其容
於是 翕羽宛、 屏氣銷
滅“煙霞之高想”、 “江海之幽”。
何時 驤首奮翼、 上凌太
鼓舞、 遠薄
“惡禽”視而不貴、 “小鳥”顧而相
安“控地而無恥”、 豈“沖天之復”!
若夫 圖南之羽、 而去
栖睫之蟲、 而不
各“遂性於天壤”、 “企懷以交”。
不聽咸池之樂、 不饗太牢之
匹晨而共飮、 偶野鳬以同
匪揚以顯聞、 寧校體而求
聊“寓形”乎沼 且“夷心”於
齊“榮辱以如”、 承“之餘”。
勞生論指切當時、 其詞曰
  莊子曰:「大塊勞我以生。」 誠哉斯言也!
余年五十、 羸老云至、 追惟疇昔、 勤矣厥生。
乃著茲論、 因言時云爾。
  罷郡屏居、有客造余者、
少選之頃、衡而言曰:
「生者“天地之大徳”、 人者“有生之最靈”、
所以作配兩儀、 稱貴羣品、
妍蚩愚智之 天懸壤隔、
行己立身之異、 入海登山、
今吾生於右 九葉卿族。
俊才、萬夫所仰。
流略、 慕“門之”、
麗則、 擬“日之”。
行藏有、進退以
不諂不驕、無慍無懌、
偃仰“貴賤之”、 從容“語默之”、
何其裕也!
下走所欣羨焉。」
余莞爾而笑曰:
「未之思乎? 何所言之過也!
請爲左
夫人之生也、 皆未若無生。
在余之生、勞亦勤
之年、伏膺教義、
之後、濯纓受署、
失翹陸之本 喪江湖之遠
淪此風波、溺於倒躓、 憂勞總至、事非一緒。
何則?
地冑高華、 既致嫌於“管庫”、
才識美茂、 亦受嫉於“愚庸”。
篤學強記、瞽”於焉側
清言河瀉、訥”所以疚
豈徒 “蟲惜春漿、鴟吝腐”。
江都而永歎、長沙而不歸、
固亦 “臧倉”、”、
趙壹爲之哀歌、 張升於是慟哭。
之季、 不遇休明、
就鞅、 屏迹無地。
段珪張讓 金貝是視、
賈謐郭淮
、禍近池魚、
耳聽“惡來之讒”、 足踐“龍逢之血”。
氏末葉、仍値僻王、 斂笏升階、汗流浹背、
客之踵躋 匹茲非
齊人之手執馬 方此未
若乃
羊腸句注之道、 據鞍振
武落之外、 櫛風沐
三旬九食、不敢稱弊、 此之爲役、蓋其小小者耳。
   泰運肇開、四門以穆、
冕旒司契於上、 佐命於下、
岐伯善卷 恥徇幽憂、
卞隨務光 悔從木石。
年在秋方、已迫知命、 情禮宜退、不獲晏安。
一葉從風、 無損之攅植、
雙鳧退飛、 不虧之游泳。
耕田鑿井、晩
候“南山之朝雲”、 北堂之明”。
氾勝“九穀之書”、 觀其節
崔寔“四人之令” 奉以周
晨荷簑笠、 “白屋黄冠”之伍、
夕談穀稼、 “霑體塗足”之倫。
濁酒盈樽、高歌滿席、 恍兮惚兮、天地一指。
此“野人之樂”也、子或“以是羨余”乎?」
  客曰
「吾子之事、既聞之矣。
他人有心、又請“論其梗概”。」
余答曰
「雲飛泥、 卑高異等、
圓行方止、 動息殊致。
是以
摩霄運海、輕“羅”於藪澤、
五衢四照、忽“斤斧”於山林。
晩値“昌晨”、遂其“弱尚”、
觀“人事之隕穫”、 覩“時路之危”。
玄冬修夜、靜言長想、
可以“累歎悼心、流涕酸鼻”。
人之百、脆促已甚、 奔駒流、不可爲辭。
顧慕周章、數紀之内、 窮通榮、事無足
有識者、無識者
褊隘凡近、輕險躁薄。
居家則“人面獸心、 不幸不義”、
出門則“諂諛讒佞、 無愧無恥”、
退身知足、 忘“伯陽之炯戒”、
陳力就 棄“周任之格”、
悠悠遠古、斯患已積、
迄於近代、此蠧尤深。
范卿讓之風”、 紳不嗣、
夏書“昏”、 執政所
未晞、 小車盈“之巷”、
且落、 蓋填“之里”。
如脂如韋、 俯僂匍匐、
惡求、 舐痔自
美言諂、 助其愉
詐泣佞哀、 恤其喪紀。
旨酒、 遠文蛇、
艷姫美、 委如脱
金銑玉、 棄同遺

失路、 “一簪之賄”無餘、
就誅、 “五侯之貴”將起。
向之 求官買職、晩謁晨趨、
刺促“望塵之舊遊”、 伊優“上堂之夜客”、
始則
亡魂褫 若“牛兄之遇”、
心戰色 似“葉公之見”。
俄而“抵掌揚眉、高視闊歩”、
結侶棄“廉公之弟”、 攜手哭“聖卿之門”。
華轂生塵、來如激、去等絶
飴蜜非甘、山川未阻、、鬼出神入。
爲此者皆
衣冠士族、或有藝能、
不恥不仁、不畏不義、
靡愧友、莫
外呈厚貌、内蘊百心、
是則
紆青佩紫、牧州典郡、劫人、 厚自封殖。
妍歌妙舞、列鼎撞鍾、 耳倦“絲桐”、口飫“珍旨”。
雖素“論以爲非”、 而時“宰之不責”、
末俗蚩蚩、如此之敝。
  余則
薄宦、屏息窮居、驅馳、深畏乾沒。
心若死灰、 不營勢利、 家無石、 不費嚢錢。
偶影聯官、 將數十載、 駑拙致、 輕生所以告也。
眞人御宇、
雕爲、 人知榮
内敷文教、
外揚武
被之大、洽以淳 舉必以才、爵無濫
禀斯首鼠、不預衣
阿黨比、掃地倶盡、
輕薄之、滅影竄迹、
石”變成“瑜瑾”、 “莨莠”化爲“芝蘭”。
曩之“扇俗攪時、駭耳穢目”、 今悉“不聞不見、莫余敢侮”。
易曰:『聖人作而萬物覩。』 斯之謂乎!」
  歳餘、被徴、奉詔郊勞使。
頃之遭母憂、
未幾起爲散騎侍郎、奏内史侍郎事。
于時 議置六卿、將除大理。
思道上奏曰:
「省有駕部、寺留大僕、 省有刑部、寺除大理、
斯則重畜産而賤刑名、誠爲未可。」
又陳殿庭非杖罰之所、朝臣犯笞罪、 請以贖論、上悉嘉納之。
是歳卒于京師、時年五十二。
上甚惜之、遣使吊祭焉。有集三十卷、行於時。
赤松大業中、 官至河東長史。

  昌衡子均道虔、魏尚書僕射。 昌衡小字龍子
風神澹雅、容止可法、 博渉經史、工草行書。
從弟思道、小字釋奴 宗中倶稱英妙。
幽州爲之語曰: 「盧、釋・龍。」
年十七 濟陰王元暉業 召補太尉參軍事、 兼外兵參軍。
氏受禪、平恩令、太子舍人。
尋爲僕射祖孝徴所薦、 遷尚書金部郎。
孝徴毎曰: 「吾用盧子均爲尚書郎、自謂無愧矣。」
其後兼散騎侍郎、迎勞使。
武帝 授司玉中士、與大宗伯斛斯徴修禮令。
  開皇初、拜尚書祠部侍郎。
高祖嘗大集羣下、令自陳功績、 人皆競進、昌衡獨無所言。 左僕射目而異之。
使賀徹周濆相繼來聘、 朝廷毎令昌衡接對之。
未幾、出爲徐州總管長史、甚有能名。
吏部尚書蘇威考之曰: 「徳爲人表、行爲士則。」
論者以爲美談。
嘗行至浚儀所乘馬爲“他牛所觸”、因致死。 牛主陳謝、求還價直。
昌衡謂之曰: 「“六畜相觸、自關常理”、此豈“人情”也、 君何謝?」
拒而不受。 性寛厚不校、皆此類也。
壽州總管長史。
總管宇文述甚敬之、委以州務。
歳餘金州刺史。
仁壽中 奉詔持節爲河南道巡省大使、
及還、以奉使稱旨、 授儀同三司、賜物三百段。
昌衡自以年在懸車、表乞骸骨、 優詔不許。
大業初 徴爲太子左庶子、行詣洛陽、道卒、時年七十二。
寳素寳胤

■■李孝貞

  孝貞元操趙郡栢人人也。
希禮信州刺史、世爲著姓。
孝貞少好學、能屬文。
、釋褐司徒府參軍事。 簡靜、不妄通賓客、與從兄 儀曹郎中 太子舍人季節博陵崔子武范陽盧詢祖爲斷金之契。
以射策甲科、拜給事中。
于時黄門侍郎高乾和親要用事、 求婚於孝貞 孝貞拒之、 由是有隙、陰譖之、出爲太尉府外兵參軍。
後歴中書舍人・博陵太守・司州別駕、 復兼散騎常侍・聘使副、 還除給事黄門侍郎。
武帝 授儀同三司、少典祠下大夫。 宣帝即位、轉吏部下大夫。
  高祖爲丞相、尉迥作亂相州 孝貞韋孝寛撃之、以功授上儀同三司。
開皇初馮翊太守、爲犯廟諱、於是稱字。
後數歳蒙州刺史、吏民安之。
自此不復留意於文筆、人問其故、慨然歎曰:
「五十之年、倏焉而過、 鬢垂素髮、筋力已衰、 宦意文情、一時盡矣、 悲夫!」
然毎暇日、輒引賓客絃歌對酒、終日爲歡。
徴拜内史侍郎、與内史李徳林參典文翰。
孝貞無幹劇之用、頗稱不理、 上譴怒之、御史劾其事、 由是出爲金州刺史。卒官。
所著文集二十卷、行於世。
有子允玉
  孝貞弟李孝威、亦有雅望、
大業中、 官至大理少卿。

薛道衡

從弟
薛道衡玄卿 河東汾陰人也。
齊州刺史。
孝通常山太守。
道衡六歳而孤、專精好學。 年十三、講左氏傳子産之功、國僑贊 頗有詞致、見者奇之。
其後 才名益著、司州牧、 彭城 引爲兵曹從事。
尚書左僕射弘農楊遵彦 一代偉人、 見而嗟賞。授奉朝請。
吏部尚書隴西辛術與語、 歎曰:
業不亡矣。」
河東目之曰:
「自鼎遷朔、
吾謂“西孔子”罕値其人、 今復遇君矣。」
武成作相、召爲記室、 及即位、累遷太尉府主簿。
歳餘 兼散騎常侍、接對周陳二使。 武平初與諸儒修定五禮 除尚書左外兵郎。
使傅縡道衡兼主客郎接對之。
贈詩五十韻、道衡和之、 南北稱美、魏收曰:傅縡所謂“以蚓投魚”耳。」
待詔文林館、
范陽盧思道 安平齊名友善。
復以 本官直中書省、 尋拜中書侍郎、 仍參太子侍讀。
後主之時、 漸見親用、 于時頗有附會之譏。
與侍中斛律孝卿參預政事、 道衡具陳備周之策、孝卿不能用。
亡、 周武引爲御史二命士。
後歸郷里、 自州主簿入爲司祿上士。
 高祖作相 從元帥梁睿王謙陵州刺史。
大定中 授儀同、刺史。
高祖受禪、坐事除名。
召典軍書、還除内史舍人。
其年 兼散騎常侍、主使。
道衡因奏曰:
爾一隅、 僭擅遂久、
實由永嘉已後、 華夏分崩。
慕容赫連之輩、 妄竊名號、尋亦滅亡。
魏氏自北徂南、未遑遠略、 兩立、務在兼并、
所以江表逋誅、積有年祀、
陛下 盛徳天挺、光膺寳祚、 比隆三代、平一九州、
容使區區之陳 久在天網之外?
臣今奉使、請責以稱藩。」
高祖曰:
「朕且含養、置之度外、 勿以言辭相折、識朕意焉。」
東雅好篇什、 尤愛雕蟲、 道衡毎有所作、 南人無不吟誦焉。
  及八年伐、授淮南道行臺尚書吏部郎、 兼掌文翰。
王師臨 夜坐幕下、 謂之曰:
「今段之舉、克定東已不? 君試言之。」
道衡答曰:
「凡論大事成敗、 先須以至理斷之。
禹貢所載九州、 本是王者封域。
後漢之季、羣雄競起、 孫權兄弟遂有之地。
晉武受命、尋即呑併、 永嘉南遷、重此分割。
自爾已、戰爭不 否終斯泰、天道之
郭璞有云:
東偏王三百年、還與中國合』 今數將滿矣。
以運數而 也。
有徳者、無徳者 自古興滅、皆由此道。
主上 躬履恭儉、憂勞庶政、
叔寳 峻宇雕牆、酣酒荒色。
上下離心、人神同憤、 其必克二也。
爲國之體、在於任寄、 彼之公卿、備員而已。
拔小人施文卿 委以政事、
尚書令江總 唯“言事詩酒”、 本非“經略之才”、
蕭摩訶任蠻奴 是其大將、 一夫之用耳。
其必克三也。
我有道而大、 彼無徳而小、
量其甲士、不過十萬。
西自巫峽、東至滄海、
分之則勢懸而力弱、 聚之則守此而失彼。
也。
席卷之勢、 。」
忻然曰:
「君言成敗、事理分明、吾今豁然矣。
本以才學相期、 不意疇略乃爾。」
還除吏部侍郎。
  後坐抽擢人物、 有言其黨蘇威
任人有意故者、 除名、配防表。
揚州 陰令人諷道衡揚州路、將奏留之。
道衡不樂王府、之計、 遂出江陵道而去。
有詔徴還、直内史省。 由是銜之、 然愛其才、 猶頗見禮。
後數歳 授内史侍郎、加上儀同三司。
  道衡毎至構文、 必隱坐空齋、壁而臥、 聞戸外有人便怒、思如此。
高祖毎曰:道衡作文書稱我意。」
然誡之以迂誕。
高祖善其稱職、謂楊素牛弘曰:
道衡老矣、驅使勤勞、宜使其朱門陳戟。」
於是進位上開府、賜物百段。
道衡辭以無功、高祖曰:
「爾久勞階陛、國家大事、皆爾宣行、豈非爾功也?」
道衡久當樞要、才名益顯、 太子諸王爭相與交、 楊素雅相推量、 聲名籍甚、無競一時。
  仁壽中 楊素專掌朝政、 道衡既與善、 上不欲道衡久知機密、 因出檢校襄州總管。
道衡 久蒙驅策、一 不勝悲、言之哽
高祖愴然改容曰:
「爾光陰晩暮、侍奉誠勞。
朕欲令爾將攝、兼撫萌俗。
今爾之去、朕如斷一臂。」
於是
賚物三百段、九環金帶、 并時服一襲、馬十匹、慰勉遣之。
在任清簡、吏民懷其惠。
  煬帝嗣位番州刺史
歳餘、上表求致仕。 帝謂内史侍郎虞世基曰:
道衡將至、當以祕書監待之。」
道衡既至、上 高祖文皇帝頌 其詞曰
  太始太素、荒茫“造化之初”、 天皇地皇、杳冥“書契之外”、
其道絶、其迹遠、
“言談”所不詣、“耳目”所不追。
至於“入穴登巣、鶉居飮”、
不殊於“羽族”、取類於“毛羣”、

何貴於“人”靈、 何用於“心”識?
已降、 爰曁
則“憲象”而施“法度”、 觀“人文”而化“天下”、
然後
“帝王之位”可重、“聖哲之道”爲尊。
夏后之國、 之主、
功濟生民、聲流雅頌、

陵替於三五、 漸徳於干戈。
居閏、任“刑名”爲政
執靈圖、雜“霸道”而爲業。
當塗而三方 典午而四海
“九州”封域、窟穴“鯨鯢之羣”、
“五都”遺黎、蹴踏“戎馬之足”。

“玄行”定、 “木運”據
未正“滄海之流”、 息“崑山”!
協“千齡之旦暮”、當“萬葉之一者、 其在大隋乎?
  粤若高祖文皇帝
誕聖降則赤光“照”、 韜神晦則紫氣“騰”。
“龍顏”日角之奇、 “玉理”珠衡之異、
著在圖、彰乎儀表。
“帝”系靈長、“神”基崇峻、
之累徳、之勃起、
俯膺歴試、納揆賓門、 位長“六卿”、望高“百僻”、
猶“重華”之爲“太尉”、 若“文命”之任“司空”。
“蒼歴”將盡、“率土”糜沸、 “玉弩”驚天、“金鋩”照野、
“姦雄”禍、朔而連海岱
“猾長”縱惡、白馬而塞成皐
逆命、 憑“銅梁之險”、
背誕、 引“金陵之寇”、
“三川”已、“九鼎”將
高祖 “龍躍鳳翔、濡足授手”、
應“赤伏之”、 受“玄狐之”、
命“百下百勝之將”、動“九天九地之師”、
共工而殄而鑿
不煩“二十八將”、無假“五十二征”、
曾未踰時、妖逆咸殄、
廓“氛霧”於區宇、出“黎元”於塗炭。
“天柱”傾而還正、“地維”絶而更紐、
殊方稽 識“牛馬之内”、
樂師伏地、 懼“鍾石之變聲”。
“萬姓”所以樂推、“三靈”於是改卜、
檀場已備、猶弘“五讓之心”、
億兆難違、方從“四海之請”。
光臨寳祚、展禮郊丘、
舞“六代”而降“天神”、陳“四圭”而饗“上帝”、
乾坤交泰、品物咸亨。
酌前王之令典、改易“徽號”、
因庶萌之子來、移創“都邑”。
“天文”上當朱鳥、“地理”下據黒龍、
正位辨法、揆影於於日月、
内宮外座、取法於辰象。
懸政教於闕、 朝羣后於明堂、
除舊布新、移風易俗。
天街之表、地脉之外、 孔熾、其來自久、
横行十萬、於是失辭、
提歩五千、李陵所以陷沒。
兩盛、競結旄頭、
狄后於漠北、未足息其侵擾、
傾珍藏於東、 不能止其貪暴。
炎靈啓祚、聖皇馭宇、
運天“策於帷”、 播神“威於沙朔”、
“柳室・氈裘”之長、皆爲臣隸、
瀚海之地、盡充池苑。
三呉百越、九江五湖、地分“南北”、天隔“内外”、
談“黄旗紫蓋之氣”、恃“龍蟠獸據之嶮”、
恒有“僭僞之君”、妄竊“帝王之號”、
“時”經五代、“年”移三百、爰降皇情、永懷大道、
愍彼黎獻、獨爲匪人、
今上利建在、則哲居 地憑“宸極”、天縱“神武”、出車、一舉平定。
於是 八荒無外、九服大同、四海爲、萬里爲
休牛散馬、偃武修
  自華夏亂離、緜積年代、
人造戰爭之具、家習澆僞之風、
“聖人之遺”莫“先王之舊”咸
爰命秩宗、刊定五經大予、改正六樂、
“玉帛樽俎之儀”、“節文”乃備、
“金石匏革之奏”、“雅俗”始

留心政術、垂神聽覽、早朝晏罷、廢寢忘食、
憂“百姓之未安”、懼“一物之失”。
行“先王之道”、夜思待旦、
革“百王之弊”、朝不及
見“一善事”、“喜”彰於容旨、
聞“一衍犯”、“歎”深於在
薄賦輕徭、務農重穀、
“倉廩”有“紅腐之積”、“黎萌”無“阻飢之”。
“天”性弘慈、“聖”心惻隱、
“恩”加“禽獸”、“胎卵”於是獲
“仁”霑“草木”、“牛羊”所以勿
至於憲章重典、刑名大
申法而屈情、決斷於俄
故能
彝倫攸敍、上下齊肅。
“左右”絶“諂諛之路”、“縉紳”無“勢力之門”、
小心翼翼、敬事於天地、
終日乾乾、誡愼於亢極。
陶黎萌於徳化、 致風俗於太康、
公卿庶尹、遐邇岳牧、以天千載之嘉會。
登封降禪、百王之盛典。
宜其
金泥玉檢、展禮介 飛聲騰實、常爲稱
天子
“爲而不恃、成而不”、 沖旨凝、固辭弗

雖休勿休、上徳不
更乃 潔誠岱岳、遜謝愆
方知
六十四卦、謙之道爲尊、
七十二君、告成之義爲小、
巍巍蕩蕩、無得以稱焉。

深誠至徳、感達於穹壤、
和氣薫風、充溢於宇宙。
二儀降福、百靈薦祉、
日月星風雲草樹之
三川玉石、鱗介羽毛之瑞、
歳見月彰、不可勝紀。
至於
振古所未有、圖籍所不載、
目所不見、耳所未聞。
古語稱“聖人作”、
萬物覩、神靈滋、 百寳、此其矣。
  既而遊心姑射之志已深、
鑄鼎、“升天之駕”
凡在黎獻、具惟帝臣、 慕深考妣、哀纒弓劍、
塗山幽峻、無復玉帛之禮、
長陵寂寞、空見衣冠之遊、 若乃
降精怒、飛名帝 開運握圖、創業垂盛徳”也;
撥亂反正、濟國寧人、 六合八紘、同文共軌、”也;
、雲和孤 祀上、尊極配大孝”也;
偃伯戈、正禮裁樂、 納民壽、驅俗福林、”也。
張“四維”而臨“萬宇”、 “三皇”而並“五”、
豈直錙銖 而已。

“五行之舞”毎陳於清廟、
“九徳之歌”無絶於樂府、

“玄功暢洽”不局於形器、
“懿業遠大”豈盡於揄揚。
  
輕生多幸、 命偶興運、 趨事紫宸、 驅馳丹陛、
一辭天闕、 奄隔鼎湖
空有“攀龍之心”、 徒懷“蓐蟻之意”。
庶憑毫翰、敢希贊述!

“堙海之禽”不増於大地、 “泣河之士”非益於洪
盡其“心之所存”、 忘其“力之所”、
輒縁斯、不覺斐
乃作頌曰:
  悠哉邃古、矣季世、 四海九州、萬王千帝。
三代之後、其道逾替、 爰逮金行、不勝其弊。
“戎狄”猾夏、“羣凶”縱 竊號淫名、十有餘
怙威逞暴、悖禮亂 “五嶽”塵飛、“三象”霧
玄精啓、發 并呑寇、獨
載祀二、比祚前 江湖尚、區域未
句呉
九縣瓜分、三方縣
、干 東夏雖平、亂離矣。
五運協期、千年肇 赫矣高祖、人靈攸
盛徳迥生、神謀獨 惡彰善、夷凶靜雄。
宗伯撰、太史練 孤竹之、雲和之
展禮上玄、飛煙太 珪璧朝會、山川望
占揆星、移建邦 下憑赤、上協紫
布政衢室、懸法象 帝宅天府、固本崇
河・瀚海 龍荒狼
種落陸梁、時犯亭
皇威遠懾、帝徳遐歸誠、 稱臣内
堤封、 斗牛星
積有年代、自稱君
大風未、長鯨漏 授鉞天人、豁然清
戴日戴斗、太平太 禮教周被、書軌大
之跡、成 禮以安上、樂以移
憂勞庶績、矜、萬方引
納民軌物、驅時仁、生靈熙。 虔心恭己、奉 協氣横流、休徴紹
檀場云亭 推而不居、聖道彌
齊跡、登 道類、傳
知來藏、玄覽幽 鼎業靈、洪基隆盛。
問道、 然、 御辯遐、乘雲上
哀纒“率土”、痛感“穹”、 流澤“萬葉”、用教“百”。
尚想叡圖、永惟聖 “道”洽“幽顯”、“仁”霑“動”。
爻象不陳、乾坤將息、 微臣作頌、用申罔
  帝覽之不悦、顧謂蘇威曰:
道衡致美先朝、 此“魚藻之義”也。」
於是司隸大夫、將置之用。
會議新令、久不能決、 道衡謂朝士曰:
「向 使不死、 令決當久行。」
有人奏之、 帝怒曰:
「汝憶邪?」
付執法者勘之。
道衡 自以非大、促憲司早
曁於奏日、冀帝赦之、 家人具饌、 以備賓客來候者。
及奏、帝令自盡。
道衡殊不意、未能引訣。
憲司重奏、縊而殺之、 妻子徙且末 時年七十。 天下冤之。
有集七十卷、行於世。

  有子五人、 最知名、 出繼族父
清貞孤介、不交流俗、渉歴經史、
有才思、雖不爲大文、所有詩詠、詞致清遠。
開皇 爲侍御史・揚州總管司功參軍。
毎以方直自處、 府僚多不便之。
及滿、轉清陽令、 襄城郡掾、卒官。
所經並有惠政。
道衡偏相友愛。
初生、 即與爲後、 養於宅。
至於正長、殆不識本生。
太常丞胡仲操曾在朝堂、借刀子割爪甲。
仲操非雅士、 竟不與之。
不肯妄交、清介獨行、 皆此類也。
 道衡兄子 官至選部郎、
從父弟道實 官至禮部侍郎・離石太守、 並知名於世。
從子徳音、有雋才、起家爲游騎尉。
魏澹魏史 史成、遷著作佐郎。
稱制東都 王世充之僭號也、 軍書羽檄、皆出其手。
世充平、以罪伏誅。
所有文筆、多行於時。


  史臣曰:
二三子有齊之季 皆以辭藻著聞、
爰歴、咸見推重。
“一代俊偉”、 “時之令望”、
握“靈蛇”以倶照、 騁“逸”以並
文雅縱横、金聲玉振。
靜言揚 居二子之右。
紆青紫、
思道 官塗寥落、
窮通有命、抑亦不護 細行之所致也。



Memo: near by the Anc.Chinese,
but near by the hidden greater more ancient some.
天懸
MilkyWay
地冑・高華
older Historical clothes on Technicals and on Letters with the Languages
此“野人之樂”也
これは私の嗜み(志)で、 世間では名を出さない民族から その言葉というものを學んだ結果、
それで偶たま、 漢語で出來る漢語での話しを、こう言うのです。
四照
日月星辰
絲桐
Musics cf.絲竹
曩之“扇俗攪時、駭耳穢目”、 今悉“不聞不見、莫余敢侮”。
さきに古來ままであった混住者への排除があった、
今それを見ないからとて生き殘りの私達を笑うな。

[ Next(Vol58) ]
[ Index ]